[“净网2020”网络安全宣传] 电信诈骗盯上农村人群 “防骗”替代“防盗”
最新发布的《中国电信网络诈骗分析报告》指出,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的受骗人群主要包括四大类:大学生、大专生,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以及农村地区人群。在2017年用户举报的诈骗案情中,金融理财类诈骗是涉案金额最高、人均损失最大的诈骗类型,东部沿海省份以及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城市是电信诈骗犯罪的重灾区。同时,受害人被骗后主动将钱款转给诈骗分子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9月25日,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和支付宝、网商银行共同发起了针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扫雷行动”启动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法治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了《中国电信网络诈骗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电信网络诈骗整体呈现出犯罪手段多样、骗术翻新快的特点,并且目前案件多发、高发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同时网络类诈骗发展迅猛。报告还预测,农村地区人群或将成为防诈骗的重点关注对象。同时,受害人被骗后主动将钱款转给诈骗分子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报告认为,“防骗”或将替代“防盗”,成为未来的电信网络诈骗防治重点。
各种传统诈骗手法都在向网络转移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报告指出,与传统诈骗犯罪相比,电信网络诈骗有非接触式犯罪、对象不特定等特点,危害性更大。
据介绍,2015年以前,中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快速增长。2017年之后,发案量首次出现下降——全国共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53.7万起,造成群众经济损失120.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1%、29.1%。尽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案量逐渐趋于稳定并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案件多发、高发的总体态势并没有改变。
从诈骗类型看,电信类诈骗仍是主要的诈骗类型,但网络类诈骗已成为发案最多、增长势头最猛的诈骗类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9月发布的《电信网络诈骗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2016年至2017年,电信类诈骗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占比从78.25%下降到64.56%;网络类诈骗作为新兴的诈骗手段,则从2016年的34.66%大幅上升至2017年的60.89%。报告认为,未来网络类诈骗将继续成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增长点。
报告指出,如今各种传统诈骗手法都在向网络转移,如冒充QQ好友诈骗、网络购物诈骗等多种诈骗手段。为增加欺骗性,诈骗分子还会紧跟社会热点,精心设计骗术,针对不同群体量体裁衣、步步设套,使人防不胜防。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虚拟中奖信息诈骗是2018年上半年最常见的网上诈骗类型。
金融理财类诈骗人均损失最大
公开数据显示,在2017年用户举报的诈骗案情中,金融理财类诈骗是涉案金额最高、人均损失最大的诈骗类型。受害人通常采用钓鱼网站支付,以及银行转账、第三方支付、扫二维码支付等方式主动向诈骗分子转账。
按照劫财方式划分,在钓鱼网站支付的用户占比为64.3%,涉案金额累计2.2亿元;主动转账的用户占33.7%,累计1.2亿元;其他方式还包括木马软件盗刷、勒索转账等。
北京上半年受诈骗网站攻击30万次
从目前已发的案件来看,电信诈骗犯罪波及的地域范围遍布全国,东部沿海省份以及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城市是电信诈骗犯罪的重灾区,还在不断向中西部地区蔓延。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广东受诈骗网站攻击32万次,位列第一;其次是北京市,受攻击30万次;第三名是上海市,受攻击13万次。
诈骗网站中,情色类诈骗网站和广告联盟类诈骗网站最常见,占比分别为39%和33%。这些恶意网站大多通过非法手段进行传播,比如赌博类诈骗网站利用高利润的方式吸引用户,平台方会在前期通过后台操作让用户少输多赢,当用户产生一定的兴趣后,再进行后台操作赢取用户钱财。
电信网络诈骗瞄准四类人群
报告指出,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的受骗人群主要包括四大类:大学生、大专生,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以及农村地区人群。
特别是一些不法分子近年来抓住大部分留守的农村地区人群以老弱妇孺为主,信息获取渠道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金融知识了解不多等原因,打着“经济新业态”“金融创新”的幌子,以高额投资回报为诱饵吸引农村民众特别是老年人参与,严重损害了农村地区人群的利益。
本文通过“一键转发公众号文章”功能发表
来源:梅州网警巡查执法
[
阅读原文]